一周人力资源要闻回顾5.11-5.17

2020-05-18 631


●  湖:“稳”字当头,全力推进就业形势向好

●  绍兴:探求破解印染产业人才荒

●  芜湖:专家人才组团送致富经

●  全州:“定向磁吸”增“才”力

●  镇江:惠企“组合拳”创新人才服务


平湖:“稳”字当头,全力推进就业形势向好

今年以来,市人力社保局紧紧围绕各级“稳就业”决策部署,紧盯企业稳岗稳产需求,及时成立了稳就业工作专班,通过用工监测、共享员工、政策兑现、困难帮扶四大举措,全力推动就业形势向善向好。

1.动态监测企业用工

建立全市企业红黄蓝绿“四色预警”管理制度,精准摸排企业情况,针对相关情况开展动态监测,明确四色清单指标,进行分类管理,在企业生产状况、员工就业情况、资金流动情况等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同步保持动态跟踪跟进,根据“四色预警”不同分类等级,及时对用工异常企业重点跟踪、实地走访、电话回访,核准企业上报的信息并详细了解企业在用工方面的困难与需求。

2. 开展富余员工调剂

充分利用共享员工平台及召开线下员工余缺调剂会等方式,开展供需双方的信息互通,尽可能促成双方的岗位余缺调剂,保持全市层面上用工的稳定。同时,通过人才信息网共享员工平台,积极推动富余员工线上调剂。自3月份上线以来,累计注册用户已124户,其中9家企业发布了用工需求164个,对接员工350人次。

3. 加速各类政策兑现

目前包括失业保险稳岗补贴和社保费返还等各类政策,合计已兑现到位7200余万元,惠及全市6293家企业。同时对疫情期间企业自行组织包车包机补贴通过加班加点、提速提效给予快速兑现,目前已兑现288家次、涉及资金750余万元,切实为减轻企业负担、稳企业稳就业提供支撑。

4.加大企业帮扶力度

充分发挥就业政策咨询专线作用,解答企业有关各类惠企政策、业务办理等方面咨询。同时结合企业走访等活动,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依托政策咨询专线,完善企业问题受理、流转交办、疑难问题会商等机制,按照汇总、分解、落实、反馈、销号流程实现问题解决全过程闭环管理。

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将继续做好稳岗稳就业工作,为助力我市争先创优夺取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人社力量。


绍兴:探求破解印染产业人才荒

刚刚跨过复工复产大关,加上国外疫情暴发,印染企业最急需什么,工人?订单?

在近日举行的浙江绍兴柯桥区纺织印染企业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座谈会上,来自南洋印染、盛鑫印染、新益印染等11家印染企业经营者集体发声:我们急需技能人才!

“枪手”跟不上,人才留住更难

近年来,柯桥印染企业改造提升工程大跨步前进,设备、软件等不断提档升级。2019年又启动了《柯桥区全域印染企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再次为印染企业发展加油助力。

“企业设备‘鸟枪换炮’了,但‘枪手’跟不上。”与会印染企业经营者纷纷吐槽当前遭遇的尴尬局面:引进了先进印花设备,却因操作使用不当、维修频率高,最终导致设备闲置;自动化调浆系统因工人操作失误,致使染色出错;投入2000多万元让工艺从头到尾实现信息化管理,却收效甚微……

据介绍,印染企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必须配有3-4名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设备日常维护等方面的人才。但目前柯桥只有为数不多企业有这样的标配。

“每年只要政府组织纺织印染人才招聘,不论多忙,我每场必到。”从印染行业一线起家的嘉华印染董事长朱玉美深知企业要提升发展,技术人才是核心,“但引才难,留才更难。”

为什么难留人才?待遇不佳吗?“研究生1万元,本科生8000元,专科生6000元。”浙江新益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小康开出了招聘的工资待遇,而且刚进企业的毕业生不下车间,在研发大楼上白班。

企业班长年收入至少30万元甚至更高。大学生沉下心干上3到5年,一般都能熟悉各种工艺,成为企业班长指日可待,如此高待遇也是一些传统行业所不能及的。柯桥区印染协会会长、盛鑫印染董事长傅见林说,虽说待遇不低,但不少大学生及家长对印染厂的了解还停留在又脏又累不体面的印象中,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能坚持到最后成为管理者的甚少。

政企联手破堵点,产业发展注“硬核”

面对印染产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柯桥政府与企业共同联手,一起谋划应对之策,解难点、破堵点。

“印染行业人才除了引进,最关键还是要企业自主培育。”座谈会上,维艺实业总经理赵海峰说,送员工进高校,到专业学校进行深造,定向委培最能解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

“有兴趣才能钻研其中。”傅见林认为,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其对印染行业新型发展的全面了解。

“要深化校企、产教合作,为印染行业开设专班。”区教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将在学校与企业间进行技术人员互派,实施“双进”工程。区职教中心在扩大纺织印染招生培养的同时,正与云南、贵州等西部职教中心合作,推动建立印染技能培养联合体,预计年输入200名学员,为企业提前储备人才。

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将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工厂等,建成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新型学徒制和校企合作培养毕业生等形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贴近岗位实际的技能人才,为柯桥纺织印染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


芜湖:专家人才组团送致富经

近年来,安徽芜湖市坚持精锐力量、优质资源下沉一线,选派专家人才帮扶团,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坚持精准选派。结合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发展需要,建立产业扶贫“首席专家工作室”,每年从全市涉农产业发展领军人才、高校农业专家教授、农业产业扶贫专家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中推荐选拔20名市级“首席专家”,从在芜高校、涉农部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直接遴选一定数量的科技特派员,按照“1名首席专家+3名科技特派员+若干个农村经营主体”模式,组建20个市级产业扶贫专家人才帮扶团,全覆盖对口帮扶全市5个未脱贫人口、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较多的镇和71个贫困村。

有效发挥作用。紧扣贫困村发展急需领域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为专家人才帮扶团量身制定“四个一批”工作目标,即引进推广一批新技术或新品种,解决一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培训一批掌握科学种养实用技术的贫困户,示范带动一批贫困户增收脱贫。发挥帮扶团专业特长和智力优势,以“人才+项目”方式,每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人才结对帮扶、菜单式按需培训、点对点技术指导、组团式咨询服务等扶贫活动不少于12次。鼓励专家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有偿技术服务等形式,从事农技推广或产业化经营活动,帮助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2019年,全市专家人才帮扶团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讲座、咨询服务等活动430多场次,带动全市71个贫困村2945户6742人脱贫。

强化激励保障。对首席专家工作室、市级“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每年给予工作经费和补贴。每年底通过听汇报、查记录、访对象、评实绩等方式,对专家人才帮扶团按照ABC三类等次进行考核评比。对考核A等次、帮扶指导成效突出的及时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提高待遇时优先考虑。对考核C等次、贫困村群众反映较差的及时召回、重新调整。同时,出台《鼓励教育、卫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支援基层开展服务暂行办法》,支持引导社会事业部门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与对口服务贫困村签订至少1年的服务协议,确保人才沉得下留得住、长期发挥作用。

 

全州:“定向磁吸”增“才”力

近年来,广西全州县针对脱贫攻坚人才匮乏、人才外流、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按照“定向选派、定向培养、定向服务”的工作思路,实施“定向磁吸”人才行动,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定向选派。从县直单位、乡(镇)选派659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深入18个乡(镇)286个村(社区)开展驻村扶贫。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单位选派36名技术骨干、高级农艺师等人才,组成“技术顾问团”,通过驻村蹲点、搭建对接平台、培育产业项目等方式,到贫困村开展“点穴式”科技扶贫。从返乡创业人员、复退军人和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村级党组织组织委员240名、村级扶贫信息员286名,协助村(社区)“两委”开展扶贫工作,补齐村级脱贫攻坚人才短板。

定向培养。坚持“定向引进+重点培养”,聚焦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人才扶贫领域,实施“智荟全州·融合共享”脱贫攻坚专项引才行动。围绕农村和农民需求、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农技知识热点,推行“人才+贫困村+基地+项目+产业+培训”定向扶贫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搭建村、企、校多方培养平台,与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68家企业合作,选派扶贫优秀人才到高校进行中短期培训、到农村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到企业跟班学习,定向培养脱贫攻坚急需人才。目前,已培养孵化扶贫管理型人才2700余名、企业经营型人才105名、产业带动型人才3200余名。

定向服务。建立县人才创业孵化中心,18个乡镇扶贫人才工作站,286个村(社区)扶贫人才服务点,形成县、乡、村三级扶贫人才联动服务体系。实施蚂蚁金服“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开通脱贫攻坚创业贷款服务“绿色通道”,鼓励和扶持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创新开展“人才下基层服务周”“办班进村、送技上门”等人才服务活动,引导各类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贫困村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创建脱贫攻坚“产学研用”示范基地23个,开发人才扶贫产业项目216个,帮扶贫困户发展“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带富贫困户3843户13571人。


镇江:惠企“组合拳”创新人才服务

近期,江苏镇江市抢抓疫情向好转机,积极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推出“上云、下沉、协同”组合拳,持续送人才、送政策、送资金进企业,推进涉企服务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

服务上云,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整合发布2020年镇江人才政策申报导览,明确申报时间和责任部门,创新实施云端申报、云端审核、云端签约,推动项目申报“最多跑一次”。开展2020年人才云招聘活动,组织毕业生“云求职”、企业“云宣讲”、机构“云洽谈”,发布岗位信息5.9万条,组织在线求职8.3万人次,达成意向10264人。实施银企对接“云授信”,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疫情以来紧急上线金融产品65项,收集资金需求25.22亿元,线上授信23.28亿元。

力量下沉,从“垂直化”到“扁平化”。制定出台《镇江市企业人才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分3年在全市动态建立300家左右服务站,配备人才服务专员,配合做好政策宣传、项目申报、技能培训、人才竞赛等工作,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力量下沉至企业一线。改变层层部署、层层落实的垂直化工作模式,建立人才服务专员联络平台,市级层面直接推送各类人才政策、项目解读等,实时在线答疑解惑,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人才工作扁平化管理。

部门协同,从“背靠背”到“手牵手”。改变人才服务“各自为政”现象,主动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强市等重大战略,探索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协调各部门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出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双招双引”实施办法,为产业转型升级破障清路。整合医卫、人社、财政等部门政策,制定医学领域人才引育办法,服务保障抗疫一线人员。针对人才政策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现状,联合工信、人社、金融等部门开展“云上行动、三送进企”系列活动,汇编多部门疫情期间出台的37条惠企政策及“英才名匠”“企业网络大学”等9大类培训课程,通过全市“一门帮办”网络服务平台、企业邮箱等多种方式发放给驻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