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人力资源要闻回顾6.1-6.7

2020-06-07 645


●  湖:市人力社保局减免返还社保费

●  湖南:产教融合实现产教双赢

●  十堰:全链条聚才兴业

●  青岛:院士港,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  深圳:每年将实现逾5个院士创新项目技术转移


平湖:市人力社保局减免返还社保费

市人力社保局参照执行浙委发〔2020〕4号文件和浙人社发〔2020〕10号文件,经相关部门联合审定,对文件明确的行业范围中的裁员率标准不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且已复工复产的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返还企业及其职工2019年12月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入库数执行,不包括历年欠费补缴的社会保险费、汇算清缴的社会保险费、滞纳金、利息及罚款)和对其他符合条件的企业返还企业及其职工2019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市人力社保局已落实稳岗返还362家企业社会保险费5693.82万元,稳岗返还5931家企业失业保险费1519.16万元,合计7212.98万元。返还工作提升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稳定作用。
在社保费减免、缓缴方面,市人力社保局根据浙人社发〔2020〕13号文件,经相关部门联合审定,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免征2-6月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减半征收2-4月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减半征收2-6月份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同时,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允许其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最长不超过6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目前,市人力社保局正有序推进社保费按月减免、缓缴工作,极大减轻企业经营负担。2-4月份已有1.2万家企业得到减免,共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险2.45亿元和医保1.02亿元;258家企业缓缴社保费1871.6万。

湖南:产教融合实现产教双赢

现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中东大区服务经理的徐晴,曾就读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后来考入了学院首届远大班。2006年,徐晴毕业后进入远大任职,第二年即被派往沙特任海外服务工程师,负责为客户提供售后技术服务,此后常驻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在徐晴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远大集团在国际上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其产品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车株机等为代表的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湖南制造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在培养‘走出去’人才的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湖南装备制造业企业海外人才需求为导向。”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向罗生介绍,学院不仅成立了海外人才培养培训管理中心和现代制造技术、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海外语言法律礼仪等4个海外人才培养教研室,还积极引进企业大师和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建成了一支由两个名师工作室、15名国内外专家、2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倾力培养符合企业“走出去”能力素质模型的合格人才。
湖南省通过卓越高职院校建设、特色专业群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特别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了共同发展。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虢剑波说:“产教融合,实际上就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配合、相互融通。学院与企业的联合,缘于相互的需要。企业需要对口的高素质的员工,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
创办于1979年的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现有在籍学生7000多人。目前,学院已经与150多家知名的食品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和人才供求关系。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建设、师资(专家)互派、校企双主体育人等方面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40年来,学院为湖南食品和药品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样得益于与企业的结合,湖南在全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使学生一入学就具备两个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员特点,瞄准高端企业,先后引入上海通用ASEP、保时捷PEAP、宝马BEST、北京汽车BSEP、上海大众SCEP、长安福特STWP等项目,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与三一重工、南车时代电动汽车等共建实训基地,与广东有道汽车集团、北汽株洲分公司等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位于株洲市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中车株机的刘友梅院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聘请20名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聘请100余名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学校先后选派200多名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到6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顶岗培训、挂职锻炼。这一进一出,实现了学校与企业最大限度的双赢。
“学校脱胎企业,毗邻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企业的血液,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方小斌介绍,学校紧紧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产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近五年,湖南铁道职院联合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集技术服务、产品研发、产业孵化、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3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捐赠或援助了价值1亿多元教学仪器,学校主体专业学生100%在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过生产实习。“高职院校只有真正走校企合作之路,才会越办越好。”

十堰:全链条聚才兴业

近年来,湖北十堰市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领、建、引、育、优,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44.98万人。
红色引领,画好人才工作同心圆。坚持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全市31名市领导干部对所联系的66名专家人才进行走访慰问和专题调研。在全市范围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遴选全市各类优秀人才,在井冈山、西柏坡、遵义等地开展党情国情培训247人次。选树一批扎根基层、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授予“荆楚楷模”“全省优秀教师群体”等荣誉称号。
完善配套,厚植人才成长梧桐园。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出台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持计划等文件,细化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服务、扶持等政策,调动全社会引才聚才的积极性。制定实施意见,实施农业领军人才产业团队扶贫计划,鼓励和引导558名优秀专业人才到基层对口帮扶、在贫困地区建功立业,为全市精准扶贫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引才,抛出高层人才橄榄枝。遵循“缺什么人引什么、差什么人引什么”,采取签约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顾问指导等大力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加强与北京人才智力对口协作,连续6年开展“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先后31位院士和122位专家赴十堰对口协作。加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刚性引进工作,吸引高层次人才188人报名,支持医疗卫生系统引进硕士研究生及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259名。

用心培育,打好人才工作品牌战。推进“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特色品牌工作,培养一批村主职干部、后备干部、种植养殖大户。截至目前,该市“一村多”学员已覆盖全市38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依托各类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基地和重要工程,为各类人才提供锻炼机会。加大企业家人才培育力度,组织100名全市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赴上海财经大学开展素质提升培训。着重加大教育、农业、卫生等基层人才培育力度,在重点行业、关键点位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持。

施肥给养,优化政策服务“软环境”。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人才服务超市110余家,为全市创新创业的人才和团队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落实创业、生活、住房补助。开辟就医“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联络员,定期提供心理咨询,每年开展免费体检。

青岛:院士港,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3年前,青岛市李沧区提出“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创意,力图实现“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在全国林林总总的“双招双引”举措中引人关注。3年来,院士港建设初见成效:32个院士项目落地,13个项目产出42种产品;2018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

在创新创业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死亡谷”。即一项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产品上市,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论是技术转化,还是资金、市场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坠入深渊。解码青岛国际院士港,正是因为从这几个关键环节入手,有效规避了不慎失足的可能性,使院士的科研创新力源源不断“变现”为实际生产力。
先说技术转化关。从技术转化为产品,一般要经历实验室、小试、中试和小批量试生产、量产的过程,转化的艰难,常常是手握高精尖成果的院士们也很难想象的。针对此,院士港建立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库”,实现与院士技术的有效嫁接,为院士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发泡帝”帕克院士轻质高强度“PP+PET纳米复合材料”为例,该材料可在橡塑领域实现革命性的跨越,其量产一直是全球新材料领域科学家梦寐以求但未能实现的。加盟院士港后,产品在中试阶段,设备调试近8个月也迟迟无法实现量产,正处于进退两难时,院士港“专家库”中的专家进驻,找出了设备调试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流程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协作式的攻关,想实现量产是难以想象的。”帕克院士感叹。
再说资金关。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投入大、周期长,难以从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足够资金支持,容易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在院士港,院士产业基金应时而生,与金融租赁等金融新业态合力形成“科技发展银行”,帮助院士项目走出“死亡谷”。
“纳米纤维静电纺丝之父”西拉姆院士项目与济钢集团签订了5年30亿元的委托代理销售协议,
但当前产能满足不了订单需求,借助“科创型企业只要有订单就可以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新上两条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新材料生产线的资金问题正在解决中。
还有市场关。酒香也怕巷子深,院士港通过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嫁接,以及技术合作、资金合作等合作模式的建立,帮助院士项目在市场中做大做强。目前,院士港已与暖通行业专业平台——海牛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建筑行业专业平台——天津北方创信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基金导入、产品孵化,推动院士产品市场化。
同时,推介团队的建设与推介力度的增强,伴随了院士港3年建设,如今已蔚为大观:“一周一院士”的项目产品推介和122个“走出去”重点展会信息资源库的搭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侯立安院士团队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项目总工程师周毅说,政府为创新产品“站台”,帮创新产品“吆喝”,帮助他们找到了打开市场的“密码”——推介会上,项目签约额约37亿元,达成近65亿元合作意向。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快速发展,契合了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体现了“高精尖缺”的鲜明特点。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在“党政军企金、产学研用推”有机融合,以及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创新力三维贯通上不断探索,为院士项目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做到只要是好项目来了,就能实实在在“变现”。


深圳:每年将实现逾5个院士创新项目技术转移

5月29日,蒙纳士科技转化研究院在坪山揭牌,开启了坪山与国外知名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新纪元。

据悉,蒙纳士科技转化研究院是澳大利亚名校蒙纳士大学的首个海外技术转移机构。在此之前,2018年8月3日,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骏业云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长隽资本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五方签署了《共建蒙纳士科技转化研究院(下称“MTTI”)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MTTI将持续运营10年以上,每年在坪山区实现不少于5个的蒙纳士大学院士创新项目产业化研究和技术转移。
根据计划,蒙纳士科技转化研究院将以蒙纳士大学的原始知识产权为基础,重点推进有助于改善人类和动物健康项目的产业化研究,吸引高技术人才及团队,提升深圳市和坪山区产业化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满足深圳市、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医学和医学设备其他先进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是中澳两国在生命科学等高技术领域的一次高层次战略合作。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澳大利亚在生命科学和其他先进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中国、转化到坪山有重要意义,也将极大提升深圳在上述领域产业化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这一合作的展开,将填补澳大利亚在生命科学和其他先进科技方面的前期研究与深圳市有效商业机会之间的空白,利用并加强深圳市和坪山区当地劳动力及产业能力,吸引高技术人才及团队,提升产业化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同时满足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公司在坪山区的设立以及科技人才的交流,或促进产业化的商业项目能够优先为本地成功的大企业或上市公司所收购。
据了解,蒙纳士大学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世界百强名校及澳大利亚主要的国内研究机构。蒙纳士大学拥有包括澳大利亚肝细胞中心等100个研究中心和17个合作研究所。作为QS世界排名第6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该校45个专业中的44个排名位于世界大学学科单科排名的前100名,其在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科研优势。
当前,坪山目前已形成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与蒙纳士大学在合作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方面具有高度的战略一致性。